|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定远县著名人物传(4)

定远县著名人物传(4)

关键词:定远,人物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定远生活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dingyu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31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信日伪的欺骗宣传,共产党专打鬼子汉奸,决不伤害无辜。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的政策是三七分租,你们如果遵守法令,我们会保护你们的利益的。敌占区的地主、资本家,只要不当汉奸,我们一个不杀,一个不捉。”吴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日伪欺骗宣传当。后来,就连敌占区的一些资本家商号也敢主动与新四军根据地建立商业往来。禹山区当时处于三面受敌的险境中,陈康琪与区委领导,根据“争取、打击”的方针,对管店、梅家市、三和集和3个伪军大队长区别对待:争取管店的金队长,利用梅家市的锁队长,对死心蹋地的汉奸陈厚斋,则坚决打击。一次,新四军二师卫生部的宫乃泉,通过关系从南京水西门国强药房购买了一批外科医药用品,运至管店车站,被伪军查获。康琪奉命前去接应,通过伪军金大队长,将全部药品安全运到新四军二师后方卫生院住地藕塘大朱家。
  由于禹山区环境险恶,区机关经常转移。一次,转移到三和集南的张圩子,被三和伪军大队长陈厚斋获悉。他一面送信给梅家市的锁性之,要锁出兵夹击;一面率部进驻陶家圩子,准备伺机突袭区机关。陈康琪闻讯后,一面派人送信给锁性之要他保持中立;一面写信痛斥陈厚斋,引蛇出洞。陈厚斋慑于区大队的威力,又看锁性之按兵不动,未敢妄行。后来,陈康琪几次组织力量攻打陈厚斋,迫使他逃往明光,三和集获得解放。
  这年间,日本侵略军疯狂进攻革命根据地。镇守明光的汪伪汉奸和警察局恣意欺凌百姓,为虎作伥,闹得边区和解放区鸡犬不宁。为了打击敌人嚣张气焰,巩固革命根据地,上级决定攻打明光。陈康琪带领侦察人员三进明光,侦察地形、敌情,决定夜袭伪警察局。民国33年(1944年)农历11月11日,陈康琪召集全体参战的突击队员,进行战前动员和部署,当日下午从禹山区住地吴岗村向明光进发,天黑时到达明光附近的三叉河。夜十时许,突击队员向明光伪警察局运动。当行至警察局大门时,被躲在檐下的伪警察哨兵发现。陈康琪和队员杨中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跃步上前,堵嘴生擒,并将其警服扒下让突击队员穿上,在门前警戒。陈康琪带领队员向室内摸去,当行至二进房时发现枪支被敌人转移,正要搜寻时,被一敌人发觉,喊道:“新四军来了!”陈康琪见事不妙,举枪将其击毙,顺手一枪打灭油灯。与此同时,队员张有明率领的小组冲到了伪警察局长的住处,但局长外出未归。枪声惊动了楼上的日、伪军,顿时枪声大作。陈康琪带领突击队员边打边撤,退至二道院时,不幸喉部中弹倒下。张有明带领突击小组及时赶到,一面阻击敌人,一面派人抢救陈康琪,当背到三叉河时停止了呼吸。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传奇式的抗日英雄,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悼念陈康琪,11月18日在藕塘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参加追悼会的3000余人。追悼会由县长梅竹樵主持,路西军分区成钧司令员、组织部长谭光廷、专员郑抱真、地区参议会副参议长梅子明等党政军领导人参加了追悼会;各界人士和群众敬献100副付挽联,讴歌陈康琪光辉的一生。郑抱真专员写到:“数年转战边区,为国为民,不畏艰危常杀敌;今日惊闻噩耗,可歌可泣,完成遗志在吾人。”
  戴国兴
  戴国兴(1908~1931)又名戴绍伦、戴汉兴,乳名戴松,霍山县磨子谭乡石槽村人。父戴克成,塾师,持家有方。国兴兄弟5人,3世同堂,和睦相处。他自幼读书,聪明伶俐,深受邻里和家人喜爱。
  民国16年(1927年),年方19岁的戴国兴,怀着报国为民的决心,持族兄戴汉兴的毕业证书,考入六安三农中学。入学后,他广交益友,主动接触进步人士,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暑假回乡,正逢本乡德高望重的陈赞夫老人病逝。他奋笔为陈赞夫老人写一副挽联:“堪叹中原无净土,长辞浊世返仙乡。”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愤恨。
  民国17年秋,三农中学党组织派戴国兴回乡从事革命活动。他在磨子谭东河岸的祝家庵办起1所小学。白天用各种形式给穷苦孩子们讲解革命道理;晚上,走村串户,向农民讲述穷人一天累到晚吃不饱、穿不暖的原因,激发广大贫苦农民起来革命。他发动群众书写“富人不给主人权,穷人不还富人钱”等鼓动性标语到处张贴。在艰苦的环境中他给要好的同学诸技岩写信说:“大丈夫一直向前,百折不回,纵不能流芳千古,也当于生无愧。”充分表现了一位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决心。
  民国19年春,戴国兴与戴绍祥(农民运动领导人)协商,决定建立农民武装,组织暴动,打倒土豪,成立苏维埃政府。同年7月18日晚,戴国兴、戴绍祥在石槽茶行召开了1000余人大会。到会群众推选戴绍祥为苏维埃政府主席、戴国兴为政治指导员。戴国兴在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引用诸葛亮的一句话说:“ 由其坐等之,不如发之。”号召农民拿起武器,进行斗争。他还在会上作了攻打东奚、西奚保安团,活捉大土豪潘杰三的动员。7月19日晨,磨子潭农民赤卫队在戴国兴、戴绍祥的率领下,宣布起义,风卷潮涌般地直指潘杰三的老营。由于潘杰三固守顽抗,几攻未下,赤卫队只好撤回磨子潭。24日,赤卫队在红军钢枪队的支持下,再次向潘杰三发起进攻,潘杰三带枪逃遁。农民赤卫队取得了初步胜利。不久,红军开进大别山,潘杰三卷土重来,农民赤卫队虽顽强迎敌,但终因寡不敌众,伤亡重大,被迫转移到胡家河、油榨岭一带休整。接着,国民党又对农民赤卫队伍进行“清剿”,他只得离别妻儿,长途跋涉来到定远吴圩,寻找党的组织。   民国19年8月,戴国兴来到吴圩地区,通过同学朱家廉的介绍,与当地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再次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戴国兴先后在湾孙、庙张等地以教书为名,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他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宣传革命道理; 编写通俗《穷儿歌》发给穷苦农民唱:“我家也有爹和娘,疼爱儿女心,何尝不一样,为什么偏让我替人家把牛放?整天赤着脚,遍身无衣裳,渴了喝凉水,挨打是寻常,一到放牛岗,两眼泪汪汪,想起终身事,一辈无指望,哪有银钱讨老婆,过得好时光。黑暗旧社会,逼得穷人这个样!”这首儿歌当时在吴圩地区广为流传。   戴国兴积极主张党组织活动要以广大农村为依托,团结依靠贫苦农民,吸收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他白天教书,夜晚深入农家,组织农民参加农民协会。
  民国20年春,戴国兴开始在农民中组织赤卫队,3个月的时间,除搜集大批土枪、大刀、红樱枪外,还筹措了50多支钢枪。赤卫队遍及吴圩、站岗、卜店、张桥等地。为了进一步宣传发动群众,戴国兴编写了《贫民泪》等文艺节目,组织农民宣传队在街头、村庄进行宣传演出。   8月,经中共长淮特委批准,成立定远县委,戴国兴、刘朝富负责军事工作。
  23日晚,县委在山人刘召开了全体党团员、赤卫队、农协会员大会,宣布成立红军司令部。戴国兴任红军政委、总指挥,刘朝富任副指挥。同时,成立了“长淮特委游击大队”,刘朝富兼任大队长。戴国兴在会上宣布了暴动计划:先打恶霸地主张再贵,再打恶霸地主吴少成,夺取枪支扩充武器,条件具备即攻打定城,成立苏维埃政府,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会后,攻打张再贵的队伍由刘朝富率领,浩浩荡荡地向张的老窝坝张进发。夜十二时许,农民军把坝张圩子层层包围起来。不料消息走漏,张再贵带家人及枪支提前逃跑了。革命群众怒火满腔,一把火烧光了张家的房子。红军回到总部山人刘时天已破晓。县委要求各个支部扩充武装,筹枪积粮,抓紧备战。
  吴圩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国民党官府惊恐万状。定远县长张元群向省府惊呼:“我邑西南境内愚民蠢动,哄传共产党插手,煽动暴乱,恳祈派大军进剿,防患未然。否则,匪祸弥漫,恐难收拾。”张再贵从家逃走后,勾结县保安大队并与吴圩大地主吴少成等结盟,8月26日由张再贵的儿子张慕韩带领1,000多人,从东、南、北三面包围县委所在地山人刘。县委在敌人到达前接到情报,通知各庄赤卫队迅速集合迎敌。由于赤卫队居住分散,不易集结,支持不住,决定撤退。当退至荒地吴村时,不料吴厚业及其儿子吴传富等倒戈投敌,并乘戴不备,用九节鞭、铁叉、铁锹打死了总指挥戴国兴。
  戴国兴壮志未酬,血洒皖东。殉难时年仅24岁。他在就义时还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为了纪念戴国兴,1951年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将山人刘乡改名为“国兴乡”;同时,吴圩区政府把戴国兴的坟墓重新移葬。每逢节日,当地的干部群众、教师、学生成群结队前往墓地瞻仰、祭吊。
  余海清、汪立斌   余海清(1914~1942)原名余家和,外号小铁匠,湖北省麻城县顺河乡塔尔岗村人。父余安贵,母张氏,妹蓉子。全家4口人,以打铁为主。余海清虽未进过学校门,但他聪明伶俐,见多识广,思想进步。民国20年(1931年),17岁的余海清参加了麻城县独立团,随后改编为红四军。不久,被送到彭杨陆军干部学校学习司号。
  民国21年,余海清随部队转移到河南商城一带开展游击活动。此时,妹妹蓉子在哥哥的影响下也参加了红军。国民党第一次清剿苏区,蓉子光荣牺牲,接着父亲也病故他乡。余海清目睹国破家亡情景,怒火中烧,率领武工队配合红军主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英勇战斗,几次负伤不下火线。他的英雄行为有力地鼓舞着全体指战员。民国26年冬,红四军在七里坪被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次年3月,东进抗日,余海清被调到司令部手枪团第一分队当班长。不久,进教导大队学习。毕业后分在司令部警卫连任连长。在教导队学习期间,他结识了汪立斌。汪立斌(1906—1942)原名汪德安,湖北省红安县长山乡建安村大塘汪人。汪年轻丧父,家境贫寒。民国20年,红军班长汪德信将立斌带到河南新县参加了农民自卫队。次年编入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汪立斌随部队攻打黄安县(原名红安县)未破。为此,国民党放火烧掉了汪家的房子,使汪立斌家破人亡。   民国29年春,汪立斌随四支队来到定远县大桥乡民运组工作。同年余海清任定四区大队长。此时,汪立斌被分到游击大队任第一连连长。从此,余、汪俩人并肩作战,以大桥、安子集为中心,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转战在肖家圩、观音寺、老人仓、仁和集、沙坝一带,与日、伪、顽进行殊死战斗,迫使敌人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妄行。
  这年9月,余海清调任定远县总队副总队长,汪立斌任县总队警卫连指导员。民国30年春,余任独立三团团长;次年初,汪立斌任定凤怀县副总队长。日本侵略军为扩大占领区,从津浦路沿线集结兵力3000多人,兵分两路,对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扫荡”。一路从炉桥向东侵占青洛涧、永康镇;一路由盘踞在定远的日军向西“扫荡”,与十八岗东大石桥的日伪军配合侵占西卅店。企图打通定寿公路,把定凤怀县分为南北两块,割断新四军联系,然后以重兵围剿定凤嘉县,以达到全部占领抗日根据地,消灭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之目的。
  为巩固抗日根据地,打击日伪军的嚣张气焰。2月,余海清、汪立斌率领200余人从住地朱家湾向敌战区进发,伺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当先头部队进入十八岗时,与定城下乡“扫荡”的日伪军遭遇,双方展开激烈战斗。团长余海清、总队长汪立斌面临敌强我弱的形势,沉着应战,临危不惧。命令部队抓住进攻机会,狠狠打击敌人。同时,为了保存力量,边打边向凤阳山区撤退。终因敌众我寡,武器性能悬殊,部队遭受很大伤亡。汪立斌在战斗中头部中弹英勇牺牲。余海清也因腰部中弹倒下。警卫员吴家尚背着余海清撤退,敌人紧追不放,到高塘坡时,小吴腿部负伤,双双倒下。余海清取下手枪和公文包交给公务员小李,艰难地说:“日军快到面前,你们快走吧!”残暴的日军用剌刀对余海清的胸部连戳数刀。身经百战、深受人民爱戴、年仅28岁的无产阶级战士英勇牺牲了!
  噩耗传来,军民无不悲痛。余海清、汪立斌两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吴圩区九梓乡杨马郭村。为了纪念两位烈士,报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将朱家湾区命名为海清区;在十八岗一带新设一个立斌区。
  严竟成
  严竟成(生卒年月不详)贵州独山人。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民国29年(1940年),路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先后任津浦路西联防办事处教育科长、路西联合中学教务主任。在此期间,他发表过《改造路西的国民教育》等著名文章,提出“生活与教育融为一体,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不是把书本教育作为教学的中心,而是把培养能文能武的抗战建国人才作为教学的中心”的主张。他以治学严谨、教导有方、锐意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受到人们的爱戴,有“路西根据地教育家”的评称。
  路西联中在坎坷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是与他的艰苦努力分不开的。学校的每一条泥桌凳都是他亲手带领学生砌成的;每一份教学计划、提纲、讲义的编写拟定,他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每位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思想进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心地善良,和蔼可亲,担任多年教导主任,又是师资行政专修班的班主任,可大家不称呼他主任,而称呼他严老师。他与爱人刘秀岩(通称刘大姐)只住在一间6平方米的房子里,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总务处过意不去,多次要给他调整住所,都被他拒绝。当时,他已年近五旬,身体瘦弱。但他在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的环境里,从不示弱。每天早起,和大家一起做操、唱歌;晚上站岗放哨、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直到深夜。学校规定每人交30斤蔬菜。他以身作则,一有空就和刘大姐一起种菜、锄草、浇粪,从不少交。
  严老师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深受广大军民崇敬。后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多次被批斗。他无子女,晚年生活十分孤独。但他胸怀博大,信仰坚贞,乐观自处,临困不忧,表现出了一个革命教育家的宏厚修养性。
  谭光
  谭光(1916—1943)原名谭念福,安徽省寿县马集乡陈祠村谭老家人。幼年读书,思想进步,平易近人,为人忠厚,举动深得乡邻喜爱。
  民国28年(1939年)6月,谭光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同本地青年曹华英、曹克修、徐文国等一起投奔定远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参加新四军。入伍不久,组织上送他到新四军四支队教导大队学习。民国31年3月,从教导大队毕业后,分配在定远县九梓乡任农抗秘书。次年元月,为了开辟抗日根据地,被调任太平乡乡长。太平乡政府所在地黄家圩

子一带,情况复杂,国民党县大队长牛登峰与当地的大地主“谢黑头”、徐郁堂、杜学玉等,均在这一带活动。谭光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救国忘我地工作。他经常和当地群众促膝谈心,了解群众疾苦,做宣传发动工作。同年农历9月25日,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决定于26日在方家集召开群众大会。当晚,叛徒方锦恩向国民党县大队长牛登峰告了密,谭光刚到会场就被埋伏的敌人击伤。敌人用铁丝穿通他的双手,鲜血流淋,染红了他的衣服,染红了他脚下的土地。敌人把他带到县大队牛登峰处,严刑拷打。但他顽强不屈,大义凛然,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昏庸无道。第三天便被牛登峰杀害。就义时,年仅27岁。
  谭光被杀害后,不久就将出卖谭光的叛徒方锦恩等人缉拿归案,予以处决。当时,为悼念谭光烈士,报经上级批准,将太平乡改名为谭光乡。
  吴克斌
  吴克斌(1921—1946),定远县岱山乡人。兄妹5人,克斌排行第二。全家以务农为生。由于家境贫寒,克斌9岁便到一个富农家放牛,18岁便当长工。   民国28年(1939年)冬,克斌从雇主家逃出,参加了新四军。民国35年8月上旬,在对驻守泗县城的国民党军一七二旅的战斗中,克斌所在连伤亡很大,他自己脚骨负伤,。在战斗的紧要关头,他忍受着剧烈疼痛,高声喊道:“共产党员跟我来!”抱起炸药包,向敌人碉堡冲去。敌人的碉堡被炸掉,吴克斌光荣地牺牲了。
  战斗结束后,经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部研究决定:追认吴克斌为华野一级人民英雄;并命名吴克斌生前所在的二排为“吴克斌英雄排”。
  谢禄轩
  谢禄轩(1900—1980),原名谢邦凤,定远县蒋集乡人。青少年时在家务农兼做食盐买卖。禄轩个性刚烈,正义感强,对国民党官府横征暴敛,欺压百姓,强烈不满。民国27年(1938年),官府设在各地的盐卡,强行推销劣质食盐。并对私人购进的优质盐进行封闭或没收。禄轩不服,带领十余人冲进盐卡,打伤四名官兵,并夺得钢枪一支,白马一匹。为此,谢禄轩被捕坐牢。
  抗日战争爆发后,谢禄轩在家组织大刀会,入会会员多达万人。他们的口号是:“杀脏官,打鬼子,保卫家乡,宁死不做亡国奴”。由于与国民党区乡政府对抗,大刀会遭到国民党皖北行署所属第十二游击队的突然袭击,会员被打散。谢禄轩把打散的部分会员集中起来,从中挑选一百余人组成游击队,打击土豪劣绅和作恶的地方官员,深得民心。民国28年春,新四军四支队进入皖东,开辟抗日根据地。谢禄轩如鱼得水,遂率部加入新四军。由于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抗战期间先后被任命为江北游击纵队一营营长,十八团副团长、团长和定合县总队长等职。先后参加大小战斗一百余次,多次立功受奖。民国30年春,在一次抗击日本侵略军“扫荡”的战斗中,他冲锋在前,击退了敌人,保护了人民,受到新四军二师的通报表扬。次年7月,由于禄轩事前进行细致的分化瓦解工作,新四军一举攻破了谢家圩子,活捉了国民党定远县长、县西最大的恶霸“谢黑头”,再次受到二师首长嘉奖。
  全国解放后,谢禄轩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定远县独立团长、普济圩农场夹山分场场长、安徽省公安厅保健牛奶场场长等职。1965年离职休养,1980年病逝。
  姬克东
  姬克东(1924—1987)定远县人。民国30年(1941年)春参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进入津浦路西、路东联合中学学习,后任淮南路东银行见习员,定远永宁小学、定凤怀县楼店小学和靠山中心小学教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江苏省清江中市镇指导员,清江市委秘书;淮安市政府司法科员,淮安县平桥区副区长、石塘区区长;定凤怀县定二区区委副书记,凤一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淮南路西干部学校党委委员、指导员等职。建国后,先后任滁县地委政研室研究员,农委生产指挥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地委办公室主任、农工部副部长;省委农工部办公室副主任,省委编缉室副主任、主任,省委研究室组长、农工部处长;嘉山县委书记,天长县委书记、第一书记、革委会主任;滁县地委常委,地区革委会农办主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等职。1978年2月调任中共阜阳地委副书记。1983年11月离休。
  姬克东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坚决拥护和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做了大量工作。民国36年(1947年)春,国民党反动派还乡团对我苏北根据地进行穿梭“扫荡”,杀害我基层干部和群众。当时姬克东正在淮安平桥地区工作,他率领游击队在敌人心脏里坚持斗争,昼伏夜出,打击敌人嚣张气焰,保护干部和群众,成绩显著,荣立特等功。建国后,姬克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