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定远县著名人物传(3)

定远县著名人物传(3)

关键词:定远,人物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定远生活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dingyu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33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弟媳唐氏、儿媳汪氏为保全气节,免遭凌辱,携5岁曾孙女投水自尽。此一可歌可泣的事迹,当时全国各大报纸都有报道。国民政府以“坤维正气”四字匾额赠其弟媳,以“义烈流芳”四字匾额增其儿媳,以资褒扬。
  民国29年春,方绍舟受省政府委托,回定、凤两县办理战区赈济工作(时方任省府参议兼省赈济会委员),不料凤阳县抗日游击大队长曹世嘉与凤阳伪军头子叶茂才暗中勾结,想以谋害方作为向日军献媚取宠、邀功请赏的见面礼。在探明方的行踪后,曹世嘉以共产党游击大队长的身份为掩护,以“拜访”为借口,于农历4月15日傍晚率领40多名武装人员进入方绍舟住地小营庄。因曹的叛徒面目尚未暴露,方毫无戒备,被曹诱骗到卸甲店附近的麦田里开枪杀害。
  方绍舟的牺牲,使定、凤两县抗日军民深感震惊和悲痛,国共两党分别开了追悼会,沉痛悼念这位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抗日英雄。
  方绍舟一生致力革命,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和护法运动、北伐和抗日战争中,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民主、进步、爱国的立场上,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全家有5人为国家和民族献出宝贵的生命。
  方国华
  方国华(1895~1919)字慕彬,号希林,定远县炉桥镇人。幼攻儒术,长习海军,受其父方绍舟的教育和影响,投身革命。民国3年(1914年),他参加了由张汇滔、方绍舟等领导的讨袁运动,与军阀倪嗣冲部展开了殊死斗争。民国6年7月,他任东南护法军皖北司令部特务团团长。面对倪嗣冲的倒行逆施,恨之入骨,常有“倪嗣冲不除,则民无宁日”之感慨。他和革命党人张汇滔等,经常往来于蚌埠、凤阳等地,追踪倪嗣冲,窥其行止,伺机除之。
  民国8年5月,适逢倪嗣冲夫妇同祝50岁,在将军府大肆宴请各省督军代表、文武官员、商界显贵。方国华侦悉这一消息后,认为机不可失,遂下深入虎穴,誓与倪嗣冲这个祸国殃民的民族败类同归于尽的决心。并用重金从将军府一位叫倪洪江的吏员手中买了一份“请柬”(一说出入证)。
  倪嗣冲夫妇寿诞之日,将军府前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荷枪实弹,戒备森严。各路官僚幕客,手持请柬鱼贯而入。此时,方国华贴身系着手榴弹,背后突然窜出几个彪形大汉,将其紧紧抱住。国华猝不及防,当场被捕。   原来,方国华早先在炉桥结识了一个姓秦的朋友,两人相处甚洽。国华为争取秦的支持和帮助,曾与他商量过杀倪嗣冲的事。谁知这个人面兽心的家伙,为邀功请赏,竟向倪贼告密,以致国华事败被捕。
  方国华被捕后,倪嗣冲亲自审问,先是假惺惺地说:“我知道你是方绍舟的儿子,一向知书达礼。我料你此行决非本意,只要你将指使的人说出来,我就放你。你年轻又是独子,我不杀你,一则保全了你的性命;二则亦可叫你父亲了解我,以释前嫌宿怨……。”话音未了,方国华怒目圆睁,大声斥骂道:“倪嗣冲,你身为人形,实为豺狼,屠杀人民,扼杀革命,恶贯满盈,罄竹难书!我之所为,意在为国除奸,为民除害,既被你擒,杀剐由你,我义无反顾!”倪嗣冲又以高官厚禄相诱:“你不要意气用事,你受人利用误入歧途,情有可原,只要你迷途知返,我必委以重任。”又说:“只要你反戈一击,我愿与南京方面周旋,争取你父早日出狱,这岂不尽了你一番孝道?”方国华冷笑怒斥道:“你对国不忠,对民不义,对党人背信,礼义廉耻,丧失殆尽,有何面目奢谈‘孝道’?”倪嗣冲恼羞成怒,奸笑道:“就此被杀,屈否?”方国华慷慨回答:“我亦屈,亦不屈。我屈的是逆贼未除,壮志未酬! 不屈的是就义成仁,虽死犹生,无愧于天下!”。方国华在狱中受尽折磨,始终坚贞不屈。他作辞赠难友道:“天地养我,父母育我,师友教我,我之谓我,计似佐我。吾青年而流血,志在为国!”他在就义前还高呼:“中华革命党万岁!”。
  北伐功竣,为表彰方国华烈士为争取民主、自由和光明而英勇捐躯的崇高精神,在葛玉斋、曾孟越、张文龙等 40人的发起下,国民党蚌埠党、政、军、农、商、学各界人士,于民国17(1928年)8月9日下午2 时,在蚌埠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大会由方绍舟主持,在主席台就座并致悼词的有柏文蔚、袁子金、岳相如等以及蚌埠党、政、军等各界代表和烈士家属代表。方国华烈士的巨幅遗像悬挂在主席台中央,台上台下放满了各界人士、革命团体送的挽联、挽帐、鲜花、花圈和祭文。
  8月10日,方国华烈士棺木移往柳营安葬。墓前立一石碑,上镌:“方烈士国华之墓

马甲三
  马甲三(1896—1941年)又名马鸿科,定远县二龙乡王回岗人,回族。父马茂盛,母温氏,全家以行医为生。马甲三继承祖辈医道,医术高超,誉为定远县南乡三大名医之一。他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思想进步,乐于助人,给穷人治病收费甚少,有时对家境特别贫困者免费就诊,深受民众敬重。
  民国21年(1932年)秋,中共地下党员陶根甫、方季华两人去南京路过王回岗,投宿于马甲三家,酒饭之余谈论起国家大事,十分融洽,马甲三便留陶、方二人连住数日。消息泄出, 国民党张桥区公所认为马甲三私通共产党,就以看病为借口,诱捕了他,并将其转送到徐州绥靖区监狱坐牢。马甲三的遭遇,引起了王 回岗一带民众极大愤慨,一致谴责张桥区公所陷害良民的作恶行为。   马三甲被捕入狱后,不顾敌人摧残,专心为犯人和监外百姓治病,深得众人爱戴。国民党处长提审时问他:“你为什么要参加共产党?”马甲三义正辞严地说:“我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医生,只是给人看病,一个医生不能没有病人,病人到家看病难道都是共产党吗?”由于马甲三坚贞不屈,理直词正,敌人无奈,只好将他释放。他回到王回岗时,民众敲锣打鼓,炮竹连天,夹道欢迎。
  共产党的感召和群众的爱戴,更加坚定了马甲三为人民行医的决心。他不知疲倦地奔波在二龙、章广、管家圩、广兴、许集等地为民治病。从中医发展到中西医结合,医术进一步提高,声名进一步扩大。肥东县许集乡国民党大队长徐天职儿子重病久治无效,他听说马甲三医术高超,派人带上礼品来请马甲三。病人服药后,果然药到病除,徐全家转忧为喜。这使搜刮民膏成性的徐天职也慷慨解囊赠送马甲三白马一匹、驳壳枪一支,予以酬谢。马甲三给张桥乡富户李春奇之妻看好病后,李赠他一块横匾,上写着:“华佗再造”四个字,以赞扬他的高超医术。
  民国26年春,国民党王回岗保推选他任联保主任,对此,马甲三不感兴趣,而是一心为民众治病行医。次年,新四军来到王回岗一带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他毅然弃医参加了革命,并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了王回岗各种抗日组织。民国29年,马甲三被推选为定远县参议、津浦路西联防办事处参议员。他在参与国家大事的过程中,为人民提出了不少重要的建设性意见。
  民国30年(1941年)农历正月初九晚十时许,马甲三劳累一天,正准备就寝,忽然有人敲门,说是新四军王营长的队伍,要进屋躲雨,马甲三听出不是新四军,拒绝开门,敌人从窗外连开数枪,马甲三应声倒下。
  噩耗传来,军民悲愤交加。津浦路西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罗炳辉、郑抱真、黄岩、罗平、杨效春、裴海萍等亲临王回岗参加追悼会。并决定要尽快查明杀害马甲三的凶手 (解放初期,杀害马甲三的主犯王国兵被抓获归案,执行枪决)。
  为了褒扬马甲三烈士,解放后,定远县人民政府将马甲三的遗属转为非农户口,为其子马肇安排了工作。县民政部门还拨专款为其遗属修缮房屋,以慰先烈在天之灵。
  杨炳坤
  杨炳坤(1891—1947)原名玉岗,字子厚,定远县定城镇人,回族,清末贡生。
  辛亥革命前夕入南京金陵书院学习,在校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结业后参加淮上军,举旗反清。安徽军政府建立时他任秘书、科长等职。“二次革命”时,他积极参加讨袁,在柏文蔚督军府任参议。讨袁失败后被通缉,潜至湖北恩施一带隐居教学。袁世凯垮台后,回到安庆,先后在省立中学、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民国9年(1920年),应聘到南京金陵大学任哲学系教授。由于目睹洋人专横,国人受辱,不久,又毅然辞职他就。民国10年,应聘出任安徽大学文学系教授。在此期间,他著有《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著作。随后辞职回乡,被推任定远县教育局局长。他借资开辟万秦湖、管塘湖荒地1400余亩作为学田,改建孝子祠、贞节祠,以其废址扩建校舍,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民国26年,定远大旱,他出任赈务委员会会长,投身于救灾事业中。在这期间,他一边忙于赈济事务,一边编撰《定远县志》,并翻译了阿拉伯文《古兰经》,连载在《北京晨报》上。
  抗日战争时期,杨炳坤坚定不移地站在爱国、进步的立场上,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亲自送子上抗日前线。当他得知次子杨启先在抗日前线英勇牺牲的消息后,朗声大笑道:“启先,我的好儿子,你死的有价值啊!”定城沦陷后,他任路西联防办事处参议员,到处奔走,募大米600石,集中于池河、青家岗等地,交给新四军充作军粮。他在《新民主报》、《抗战纪闻》、《难中吟》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诗词,抨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因此,驻皖东的李品仙部对他恨之入骨。
  杨炳坤诗文

并茂,尤工书法。南门外菜农王申严,请人用杨炳坤的诗写了一幅中堂,日军驻定城司令官松尾见后,为其才气所动心,欲请炳坤为他效力,并警告说:“希望老先生对自己的前途要加考虑”。杨炳坤借口有病婉言拒绝。松尾愤然而去,竟要杀害杨炳坤,后经县长沈厚之从中周旋,才得以免祸。伪军支队长徐郁堂派人携带重金请他写“德政碑文”,杨不从。徐满腹恼恨,便派人请城内另一文人撰写。其人为重金所动,意欲动笔,杨炳坤指责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其人前思后想,惧后人唾骂,未敢动笔。徐郁堂为此扬言要置炳坤于死地。杨炳坤知道徐郁堂的为人,不得不迁居三和集。梅家市一位学生,听说自己的老师无安身之地,便专程来到三和将杨炳坤接到家中居住。
  杨炳坤一生爱国、爱民,致力教育,桃李满天下,深得众人敬重。
  白之义
  白之义(1903~1946)又名白士平,定远县二龙乡人,回族,全家务农为生。民国29年(1940年)夏,二龙乡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白之义任乡民兵中队长,经穆林、苏枫(女)两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二龙乡农抗协会主任,兼乡民兵大队长。民国31年秋,上级指示,成立二龙乡回民清真连,白之义任营教导员。次年,二龙成立回民自治区,白之义任区委书记。国民党大队长王华锦,经常出入于二龙乡一带抓丁、要粮,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游击队大队长沙大本把王华锦的爪牙王国辉抓捕,送到定远县政府住地——老尹董枪决。王国辉哥哥王国栋认为是白之义密告所害,怀恨在心,于民国34年11月13日,将白之义三哥白之仁夫妇及儿媳、孙子和弟弟白之武等5人暗杀。家中遭受如此惨案并没有动摇白之义革命到底的决心,他率领清真连配合新四军主力转战全椒、滁县等地,参加周家岗、珠龙桥等战斗10余次。
  民国35年(1946年)4月,新四军奉命北撤时,白之义率清真连随军转移到泗县洪泽湖一带活动,途中与国民党军队发生遭遇战,白之义膝盖骨中弹受伤,因无药治疗,感染牺牲。
  陈世鑫
  陈世鑫(1919~1942)又名陈世新,化名刘福桢,定远县定东乡滩塘陆人。陈少时,勤奋好学,品学兼优。民国18年(1929年)入读私塾,民国21年由家乡私塾转定城曲阳小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积极参加革命宣传活动,书写标语在定城大街小巷张贴,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这年,曲阳小学的团组织领导人蔡炳鑫叛变,多数团员被捕。陈世鑫潜回家乡,同牧童混在一起幸免被捕。事过后,他重返学校读书,并继续坚持革命宣传活动。陈世鑫在曲阳小学读书期间,曾拾到贵重物品交给校方,归还失主,失主十分感激,要给他5块银元酬谢,被婉言谢绝。
  民国24年6月,陈世鑫由曲阳小学毕业考入合肥正谊中学。为了鼓励同学们关心国家大事、坚持革命斗争,临行前,他给一位同学写一首五言诗:“同窗话朝夕,风雨手足情,河山关切处,共赴国难心。”
  民国26年芦沟桥事变后,日寇长驱直入,大片国土沦入敌手。陈世鑫满腔仇恨,于次年2月27日奔赴六安参加了抗日战地服务队,不久,经孙以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深入广大农村,召开群众大会,张贴抗日标语,号召群众团结起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同年8月,日寇占领六安城,占地服务队被迫转移到独山镇,陈世鑫被任命为省动委会直属38团副团长兼党支部书记。根据上级指示,直属团绕道霍山南境,攀越崇山峻岭,进入毛坦厂、张家店一带,深入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写标语、出墙报,组织演唱救亡歌曲,发动群众抗日救国。与此同时,他还积极组织青年、妇女参加抗敌协会,壮大革命力量,开辟抗日根据地。   民国28年夏,陈世鑫被调至六安县动委会任干事,魏文伯任政治指导员。是年冬,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上级党指示:凡身份暴露的党员,一律撤到皖东抗日根据地。魏文伯撤走后,陈世鑫代理政治指导员。
  次年春,陈世鑫也暴露了身份,国民党到处捕他,被迫离开六安,通过层层封锁线,到达津浦路西省委驻地——定远县藕塘的太平集。3月,被任命为定远县农民抗敌协会理事长;8月,担任中共定四区(藕塘区)区委书记;12月,任中共定东南县委组织部长,后又任县委副书记和定远县委宣传部长。在此期间,他领导农民群众,积极开展减租减息和反对高利贷的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动员青年参军参战。
  民国30年11月16日,陈世鑫参加了皖东地区著名的大桥集战斗,战斗中,他亲率担架队抢救伤员。   次年1月,陈世鑫调任寿县县委书记,兼任淮西独立三团副政治委员。当时,寿县四面受敌,环境十分险恶。他到任后,与新四军淮西独立团政委杨效椿密切配合,随机应变,多次化险为夷。6月

1日,县委和区乡干部随独立团转移至涂拐集北的胡小庄时,国民党桂军1,000余人从杜司娘岗向独立团扑来。独立团及县、区、乡干部处在东有日伪碉堡,西有日伪据点,前有杨湾河,后有追兵的三面受敌一面背水的境地,情况十分危急。陈世鑫与杨效椿分析了敌情,当机立断,决定从杨湾河畔向南撤退,过河即可转危为安。正当此时,国民党桂军已接近独立团,开枪射击。陈世鑫速令边打边撤。当撤至杨湾河西冯坝子时,考虑部队和县、区、乡干部的安全,他请求杨效棒率众过河,自己带几名战士掩护。由于敌人居高临下,火力密集,陈世鑫不幸胸部中弹牺牲,时年仅23岁,葬在淮西大陈集的老虎岗上。陈世鑫的一生虽是短暂的,但他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形像却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这年秋,党和人民为了纪念陈世鑫,把藕塘大赵村命名为”世新乡”。
  陈康琪
  陈康琪(1909~1943)又名陈前,定远县藕塘镇人。全家以手工卷烟为生。
  陈康琪幼年就读于本镇私塾,因父亲早亡,家境贫穷辍学。14岁到镇上刘同泰商号当学徒工,16岁回家协助家兄经营手工卷烟。民国28年(1939年),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民运工作组到达藕塘,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成立各种抗日组织。19岁的陈康琪率先参加了青年抗日协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民国28年秋,陈康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被任命为藕塘民兵第二中队队长。次年春,赴津浦路东抗大第八分校学习。民国31年春,调任定凤嘉县的池河乡任副乡长,后又调高塘乡任乡长。在此期间,他怀着对人民的深厚阶级感情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转战津浦路西大地,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地方顽固势力,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开辟革命根据地做出了突出贡献。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咱们的大老康”。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百姓见到大老康,人人喜洋咩;鬼子见到大老康,腿抖心发慌。”
  陈康琪不仅作战勇敢,机智灵活,还十分注意发动群众,模范地执行党的统战政策,争取中间分子,打击顽固势力。池河镇上的张济刚先生,原是北洋军阀段祺瑞部下的一名支队长,段下台后,张卸甲归田。他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常常对乡邻们说:“反抗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只有采纳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中国才有光明前途。”陈康琪任池河乡副乡长,张济刚任乡长。他没有因为张先生是旧军阀的军官而疏远他、歧视他,而是尊重张先生,主动做好团结工作,与张济刚一同努力工作,使池河乡的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与匪首傅锦文的斗争中,陈康琪和张济刚密切配合,通过种种关系,使傅锦文弃暗投明,参加了新四军。
  这年,伪军为了切断新四军津浦路东、西联系,从明光到滁县沿线大量构筑工事,形成“五里一小堡,十里一大堡”的封锁线。上级要求边区武装力量开辟秘密通道,保证津浦路东、西的联系。陈康琪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乔装打扮,深入敌后,侦察地形,调查研究。实行打击一批,争取一批的策略。对打击的对象,打则必胜;对争取的对象,恩威并施。很快在靠近山区沿线开辟了几处安全通道,保证了新四军和地下工作人员的通行。秋,新四军第二师师长罗炳辉准备到路东参加重要会议,组织上决定由陈康琪护送。他选择了小王郢秘密通道,并与伪军中队长朱良山联系,要他撤回巡兵,由新四军派出武装警戒人员巡路,自己亲自率一支精干武装小分队,迎送罗炳辉师长过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的一批文化艺术界人士准备转移到中心革命根据地,陈康琪多次往返在敌人封锁线上,使这批知识分子安全到达目的地。   民国32年,成立禹山区抗日民主政府,陈康琪任禹山区副区长,兼区大队大队长。他一到任,便走村串户,组织和宣传群众,成立青抗、农抗等群众组织,扩大人民武装。区大队由原来的十几个人几条枪迅速发展到100多人50多条枪。在打击明光、管店、三和集日伪军,保护群众利益,开辟新区等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明光和管店有些地主的土地和佃户在禹山区乡村,由于日伪的欺骗宣传,地主、佃东都不敢下乡收租。一次陈康琪到明光附近的西张村“关系户”李文举家了解情况,恰巧明光镇一个姓吴的地主也到李文举家有事。李文举问吴为什么迟迟不来,他说:“听说新四军大队长大老康常在这带活动,我们都不敢来收租。”陈康琪听了便问:“你认识大老康吗?”吴说不认识。陈康琪说:“为什么不敢来?”吴说:“明光警察局说,大老康见到敌占区的人,不管是谁就杀,谁还敢到这边来呀?”陈康琪把驳克枪朝桌子上一放说道:“我就是大老康!”吴吓得跪地求饶,陈康琪叫吴起来坐下,便告诉他:”不要听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