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定远县著名人物传

定远县著名人物传

关键词:定远,人物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定远生活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dingyu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18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鲁肃
  鲁肃(172~217)字子敬,定远县东南乡人。东汉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出生于一个士族家庭里,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晚期,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荡乱,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舒人周瑜为居巢(今巢县)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其一仓3000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好,共谋大事。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鲁肃领部属百余人从瑜到江南投奔孙权。孙权甚喜,请教天下大计。鲁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惧曹军势力,是降是和,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鲁肃私下劝权说:“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投降曹操,仍可谋得一官半职,你若投降,可就没有安身之地了。”孙权醒悟,决心抗曹。接着鲁肃与周瑜又建议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结果,吴、蜀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逝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4000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又被授为横江将军。
  鲁肃是继周瑜之后吴国最重要的名臣名将,建安二十二年卒,年仅46岁。
  董槐
  董槐(?~1262)字廷植,定远县城人。体魁,宽额丰腮,有美须。少时喜习兵事,爱读孙武、曹操书,有抱负,常与人说:“我若得用,将汛扫中土,以还天子。”他还要做个像诸葛亮、周瑜样的人。父董永课子严,厌其狂,训诫道:“你不努力读书,喜欢讲大话,狂妄自高,我不愿意你成为这样的人。”经父教,槐惭愧,遂乃专心求学。始就学于叶雍门下,继又从师于儒学大师朱熹的学生辅广。董槐聪颖过人,学业长进很快,嘉定6年(公元1213年)考中进士。踏进仕途之后,历任广德军录事参军、镇江观察推官、镇江府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湖北刑狱、常德知府、江州知州兼都督府参谋、谭州知州、沿江制置使、江西安抚司公事主管、户部侍郎、江东安抚使兼建康知府、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工部侍郎兼转运使、兵部侍郎兼给事中、宝章阁直学士、福州知州及福建安抚使、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直到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等三十多个官职。爵位由封子、封男,到封侯、封公。董槐为官,勤政清正,政绩卓著,朝野闻名。
  嘉定十四年,董槐任广德军录事参军时,有人告富人李桷私铸兵器,暗结豪杰,心图不轨。郡守不问是否事实,就将李桷逮捕入狱,准备斩首。董槐通过查访,得知情系诬告,便同郡守说明。郡守不但不听,反说:“李桷谋反,你反为他说情,当诛族。”槐据理抗辩:“执法官吏明知李桷乃是冤案,却硬把他往死处推,难道法律规定被告人不论冤枉不冤枉,都要杀头吗?”不久,郡守因办理父丧去官,董槐负责处理郡事,迅即上书为李桷辩明案情,李得释放。
  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董槐提点湖北刑狱时,常德军中发生骚乱,守尉马彦直被围,董槐得知,亲率数骑赶到现场,斥问乱者为什么这样?乱者说:“将军马彦直掠夺我们岁请。”董槐呼出马彦直,训问情实,立斩于马前;第二天,又捕斩乱者为首分子以戒。
  嘉熙三年,董槐知江州时,秋天有十几万灾民渡江流来。他召集官吏商量用储备军粮赈灾,吏员都说不能把储备军粮发给灾民吃。他说:“人民是我们的人民,用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何不可?”说服了吏员,于是,灾民得粮,重返家园。
  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董槐为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时,邕州地区经常发生少数民族扰边事件,槐上奏守御七策,对他们谕之以理,待之以诚,约定互不侵犯。并订立五项条约:“一无犯边,二归还侵地,三归还虏掠生口,四奉正朔,五通贸易。”从而改善了与边境少数民族的关系,安定了边陲。   宝礻右三年(公元1255年),董槐任右丞相时,为了利国安邦,任人唯贤是举。他向皇帝说,臣认为现在对朝政有害者有三点:一是皇亲国戚不能执行法律;二是执法大吏久居其官,作威作福;三是京城里的官吏,不约束部下,任其胡作非为。皇上不听,嫉之更甚,加上奸邪屡谗,董槐的耿耿忠言、赤诚心胆却落得个被罢免丞相的结果。   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五月,滂沱大雨不止,年迈的董槐彻夜难眠,坐立不安,国难民灾,系于一心,终于在不住的叹息中默默忧逝。逝后,赠太子少傅,谥号文清。董槐葬于定远古城西北角(今为建设小学境内)。其墓大约三十米方圆,呈圆墩形;原
有石碑,文曰:“宋许国公董槐之墓”。
  李善长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定远县人。少时读书聪明,有智谋,笃学法家思想,析事预见性强。他帮助朱元璋攻打天下,计高群雄;辅佐太祖安邦治国,功冠众臣。他是明朝官居极品、主重臣尊的开国重臣;是定远县有史以来数百名封建大官吏中、三个帝王辅宰中功绩最著者。
  先是朱元璋略地滁阳,善长迎见。元璋待他有礼,并留掌书记。时,元璋问善长说:“现在我们到处打仗,你看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天下呢?”善长回答说:“秦乱,刘邦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待人宽仁不嗜杀,五年便得天下当皇帝。现在元朝政治黑暗,社会混乱,天下土崩瓦解,四分五裂,你是濠州人,离沛不远,山川相连,王气在你。若能效法刘邦去做,定天下不在话下。”元璋欢喜称善。元璋攻滁 州,善长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元璋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渐多,善长察人度能,言明元璋,皆得量才使用。元璋驻军和阳,率兵攻打鸡笼山寨,留少数兵佐善长居守。元将得知消息来犯,善长设计大败来犯元兵。元璋得巢湖水师,渡江拔采石,趋太平,皆得善长力助。元璋为太平兴翼大元帅,以善长为帅府都事。从克集庆,取镇江,一路风顺,出自善长谋划有方。元璋为江南行书省平章,以善长为参议,兼领大都督府司马,进行省参知政事,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善长。元璋为吴王,以善长为右相国。此时,元璋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善长居守。善长理政安民,转调兵饷,定制立法,发展生产,国用益富,百姓不困。吴元年九月论功封善长为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善长为左相国。当时,法有连坐三条,善长奏请自大逆而外皆除。朱元璋即帝位,追帝祖考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皆以善长充当大礼使。设置东宫官属,以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善长帅礼官定效社宗庙礼,奏定六部官制,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礼仪。奉命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和大明集礼等书。定天下狱渎神祗封号,封建诸王,爵赏功臣,事无巨细,皆委善长与诸儒议行。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太祖说:“善长虽无汗马功,然能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6人封公者,善长第一,制词喻比萧何,称扬甚至。洪武七年,善长弟存义擢为太仆丞,存义子伸、佑皆为群牧所官;洪武九年,善长子祺尚临安公主,拜驸马都尉。其全家荣贵之至。后因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等交章弹劾善长与胡惟庸私通,终以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罪,将善长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没。善长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其鸣冤,词切言恳,据理雄辩。太祖得书,竟不罪王,似有后悟。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定远县人,明朝著名爱国将领。父亲戚景通,熟识军事,官至神机营副将。
  戚继光幼年倜傥负奇气,家境贫穷,勤奋读书,苦习武艺。在父亲的教育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其父去世,戚继光袭父职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此时,山东沿海倭寇为患,戚继光激愤书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决心平定倭患的志向。他努力整训士兵,严肃军纪,修筑工事,巩固山东沿海防务,使倭寇不敢进犯。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佥浙江都司,充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倭寇进犯龙山,浙江几路明军共同前往抵御。倭酋骄纵,根本不把明军放在眼里,他们兵分三路,在三个倭酋率领下,气势凶凶地冲上来。数量上远远超过敌人的明军竟然抵挡不住,连连败退。戚继光见势,忙跳上一块高石,张弓放矢,一连三箭,射倒三个倭寇,稳定了明军阵脚。溃散的明军重新集结,杀退了倭寇。戚继光清楚地认识到,靠这支贪生怕死的军队是无法抵抗倭寇的。于是决心从当地招募新兵,组成一支新的军队。三十八年九月,戚继光亲自来到浙江义乌,以爱国大义号召当地群众出山应募。当地乡团也在戚继光的感召下纷纷加入新军。他在义鸟共招募新军4,000多人,带回绍兴,日夜训练,教给士兵击刺方法、攻守战术;还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山水不便长驱驰骋的地理条件和倭寇长于设伏、冲锋和短兵相接的战术,创造出一种有名的“鸳鸯阵”;并把招募来的鱼民编成水军,精置战舰、火器兵械。与此同时,戚继光还对这支新军进行严格的纪律训练。他教谕士兵:“兵是杀贼的东西,贼是杀百姓的东西,百姓们岂不是要你们杀贼,设使你们果肯杀贼,守军法,不扰害他,如何不奉承你们?”“你们在家,哪个不是种田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

苦楚艰难,即当思量今日食很不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杀贼保障他们,养你何用?”对于违反军纪,破坏军规,损害百姓利益的行为,不管是谁,他都严惩不贷。因此,戚继光的军队深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们把他的军队称为“戚家军”。
  “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在浙江先后九战九胜,使倭寇闻风丧胆。浙江一带倭患平息后,嘉靖四十一年,明朝官府又调戚继光入闽剿倭。他率部首先收复横屿,一鼓作气“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剿除了牛田、兴化等地倭寇,福建倭患暂告平息,戚继光又回师驻守浙江。嘉靖四十二年四月,戚继光再度赴闽作战,他和当地明军会师,全力攻下平海卫,再次收复兴化,论功提升为总兵。嘉靖四十三年元月八日,两万倭寇围攻福建仙游县达50多天,仙游城危在旦夕。戚继光率部奋杀,敌败退去,仙游城得解。接着,他又在王仓墙、蔡陂岭大败倭寇,福建倭寇被肃清。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和广东明军联合剿灭海匪吴平,至此,东南沿海倭患彻底平息。
  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被调守蓟州。他看到边兵虽多,但腐败无用,奏请招募浙人为一军。浙兵3000人到蓟,阵于郊外,适逢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从此深知戚继光治军纪律严明。由于戚继光加强战备,“在镇16年,边备修饬,蓟门晏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安定。”后来给事中张鼎思邪说戚继光不宜镇守北方,被南调广东。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病逝,谥号武毅。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戎马一生,江南、塞北,转战万里,为保卫祖国,抵抗倭寇侵略,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得人民的敬爱。他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武备新书》、《液戎要略》等兵书,是我国古代军事学的宝贵遗产。
  凌泰封   凌泰封(1783~1856)字瑞臻,号东园,定远县城人。幼时聪颖,九岁能诗,十四岁入郡庠,督学汪文端奇其才拨取优贡。清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十年中进士,廷试一甲第二名,授编修,官至翰林院侍读、侍讲。道光年间,初任宁波,后补湖州。他目睹当地政繁税重,人民疾苦,作诗《插秧行》、《蚕上簇》以讽时僚。
  湖州一带重男轻女,溺婴成风。泰封为了扭转这种陋俗,在当地“育婴堂”旧址上重新修建“育婴堂”。一月余,各地送婴者达数百人,由是,溺婴之风渐息。他任理湖郡三年大治。后升调杭州兼署金衢严道。是时,湖州大水,当地官吏不顾人民死活,滥役民力,征漕无度,急民几变。巡抚以泰封素得湖地民心,使往安抚。至,湖民顶香跪谒者万人。泰封根据实情,分别报灾缓征,湖民心服。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后,英军横行海上,杭人震惊,纷纷想逃避他乡。他竭力安定民心,做好防御准备。由于他坚决反对“议和”,不同意消极防守,与上有异,终被以“玩视军条,上楼读书”八字割职。凌泰封视状心恢,乞假归休,从此,谢绝官场交往,筑屋数幢,教子孙读书,以乐晚年。著有《东园诗抄》十二卷。
  凌毅
  凌毅(?~1930)字蕉庵,定远县城人。少年喜读《汉书》及侠义传记,肄业于两江师范。曾与黄兴、于佑任等组织长江革命团体;与柏文蔚发起组织岳王会、信义会;又加入中国同盟会,与赵声、汪立本等撰《革命军》、《兴汉》、《光汉》等革命书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徐锡麟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起义,凌与陈雄洲密运军火接济;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广州黄花岗起义时,凌被推为金陵九镇代表举兵响应;武昌起义后,参与会攻南京;沪宁光复后,任代表团代表,参加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被推为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民国2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提案弹劾袁世凯;二次革命爆发后,南下随孙中山讨袁;失败后,出走日本,组织天健学会、国民社;同年冬,奉孙中山之命,返沪从事讨袁活动。此时,凌毅任中华革命党皖支部长,中华革命军皖江总司令。民国5年,袁世凯死后,他再入国会,与胡汉民等组织“丙辰俱乐部”;6年赴奥,参加护法;7年8月,北平召开“安福国会”,他组织护法俱乐部;13年中国国民党改组,受孙中山函约,参议总纲草案,任宣传委员,当选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是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他与王用宾 等负责联络策划,改编步兵,统领部队,逐溥仪出宫。事毕,任步军统领,市政督办(后辞任)。孙中山逝世后,悲痛致病,于民国19年3月10日在上

海逝世。
  武焜南
  武焜南(1871~1957)字炎康,号去病,定远县城人。青少年时期,思想进步,品学兼优。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应皇太后六旬万寿恩科之试,考取拔贡,朝廷入册,受皇禄。他接受朝廷任命,出任安徽省咨议局局长。当政期间,目睹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瓜分中国领土,抢掠财富,清政府腐败无能,思想十分沉重,不念理政。为了拯救国家和人民,推翻清朝政府,毅然弃官进入北洋学堂学习。在校期间,他结识了同科拔贡许世英(曾任段琪瑞的秘书长,民国初派驻日本大使,后任国民党中央政纪委员会委员长)与柏烈武(柏文蔚)、黄伯度、方振武等人,一同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奔波在广州、上海、南京、安庆等地,参加各种秘密组织会议。宣统二年(1910年),他接受了组织、发动武装起义的任务,回到安庆。次年,他以安徽省代表名义,会同直隶省咨议局长孙伯兰、湖南省代表谭祖庵、湖北省代表汤化龙、山西省代表李素等人,同赴清廷咨政院,谒见伦贝子和皇叔载沣,请求朝廷召开国会,征询民意。清朝政府一再拖延,未予同意。这时,各省革命党人已做好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待机行动。武火昆南回到安徽后,便以加强江防和安庆防务的名义,向抚台朱家宝领取毛瑟枪450支,充实扩大革命党人的武装力量。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水师,他亲自兼任管带(即舰长)〉
  同年10月,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武火昆南约同童茂轩、侯行道、王运嘉等赴安庆会见抚台朱家宝,晓以形势,喻以大义,劝其顺从民意,树起独立大旗,使安徽早日光复。
  为了安定局势,武火昆南与淮上军军长王龙廷会商,将其组建的第一军分驻寿县、怀远、涡阳、蒙城一带待命。又与江西九江的黄焕章兵团长交涉,取回咨议局银子1,650两作经费,组成安徽省临时政府和临时省议会。民国元年(1912年)1月14日,省议会在安庆召开代表大会,选举武火昆南为议会长。在任期间,他与安徽督军柏烈武,查办了原驻安庆北门外的三营兵变事件,下令撤销了该团团长和营长的职务;提出安徽省禁烟措施,没收了英国商人贩卖的大量鸦片,在都督府门前当众焚毁。事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闻讯,亲赴安庆,发表演说,对安徽禁烟的爱国行动大加赞扬。
  民国3年,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篡改约法,镇压讨袁军,实行独裁专制,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转移到上海法租界盘龙路4号,。武火昆南也相随转到上海法租界居住。他经常到孙中山住处请示有关护法、讨袁、反军阀斗争等重大问题。袁世凯倒台后,武火昆南应聘到济南任山东省政府高级顾问。民国13年(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武火昆南因长期奔波,积劳成疾,为未能参加大会深感遗憾。他在《自叙》中写道:“第一次代表大会安徽省光明甫先生参加,与孙中山、毛泽东同聚一堂,发表大会宣言……。我因病在沪未能前往,至今尚以为憾耳!”
  “七七”事变后不久,安庆沦陷。武火昆南带领全家避居怀宁县淡家埠、郑家冲。由于敌人骚扰,民国29年春返回原籍定远县严桥乡湾吴村定居。当时,严桥乡是日本侵略军、国民党军、新四军三角斗争地,环境十分险恶。武火昆南身处其间,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凡是抗日的军民,均与亲切交往。与敌伪头目亦虚与周旋,遇到适当时机和必要的场合,总是劝他们说:“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有志气的中国人,不要作日寇的鹰犬来欺侮中国人,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应瞒着日寇,对中国同胞作适当的照顾。”这一做法得到了新四军的赞赏和广大民众的称颂。此时,他应聘为藕塘行政公参议员,结识了刘少奇、黄岩、郑抱真、罗平等党政领导,经常参与商讨抗日大计。
  民国30年皖南事变发生,武火昆南义愤填膺,在藕塘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强烈遣责国民党背信弃义,破坏国共合作的反动罪行,通电蒋介石说:“日寇侵凌,国难当头,蒋公应以挽救民族危亡为重,摒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团结抗日,勿使亲者痛、仇者快……。”
  民国34年,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蒋介石调遣数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并拖延和谈。解放区人民纷纷掀起抗议运动,谴责蒋介石的反动行径。武火昆南在藕塘召开的路西行政公署军民大会上发表慷慨讲话,并代表路西5县人民公开致电国共两党领导人。他致电蒋介石说:“八年抗战,人民力竭财枯,亟宜息养生机,重整国家。公既为国为民,即应俯遵民意,促和谈早日成功,千秋功罪,举世瞩目”。给毛泽东的致电写到:“公亮节高风,为国为民不避个人安危,亲赴重庆和谈,万望珍重,力促实现,早日凯归,全民瞩目以待”。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武火昆南激动万分,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